这个青年的经历,只代表他个人,没有任何群体的意义。
我想写下一段自白,这自白既是我个人的,也具有普遍意义,因为一个人经历过的事情所有的人都可以经历。
跟武汉博文视点合作,召集些身边的朋友,2009应届生,计算机背景,在毕业之前,讲讲自己求学、实习、找工作等的经历与感悟,文章将由电子工业出版社结集出版,在今天秋季学期开学之前出来。我是主编,也是作者之一,刚好经历跟大伙有重叠:经济学、软件工程、SAS、统计学、数据挖掘,文章贴出来,大伙多拍砖头。文中我提到COS,COS让我长见识,又结识不少好朋友。
想启蒙至今,我的学习重心从文史哲转到经济学,最后以软件工程收场;在行业方面,在一家软件公司实习了一年多,找工作以药厂收场——用一个朋友的话讲,“背景是复杂得一塌糊涂”。虽然我常以“学一行,爱一行;做一行,爱一行”自勉,有时也不免回首,想想以前经历过的所有分岔口,玩味些那些没有走过的路,无论当时我多么坚决或者犹豫,一条路被选中,然后一路曲折至今。很多事情,很多选择,可能只有以后才能适合评说,现在我选择把它们记下来,在这么一个时点,我就要毕业,我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去处,我有规划,但我不知道以后生活会给我什么样的分岔口,就跟我以前遭遇的一样。
——————我的人生轨迹—————
项羽,“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史记·项羽本纪
1.高中:文科生,喜文史
|
|高考
/ \
/ \
学文史不成,去 2.经济学,北京工商大学
|考研
/ \
/ \
学经济学不成,去 3.软件工程(金融信息工程),北京大学
| 知识转型
/ \
/ \
学C/C++、Java不成,去 攻SAS与信用评分、数据挖掘
|
|实习
/ \
/ \
4.SAS中国研发中心
|工作
/ \
/ \
/ \
5. Sanofi Pasteur,SAS程序员
——————我的人生轨迹—————
小学
我是在村小学、乡镇初中和县城高中完成大学之前的学业。家位于江西东北部,父母都是农民,小学文化(未毕业),对我的教育,强调的有几条,与人和气,不要打架,然后就是好好念书。在我们的社会,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农民”更多是一个身份的指称,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我愿意提起这个,因为,一旦开始思考,就会觉得没有什么会比它更重要。以前一个在学校负责“北大调查”的朋友跟我讲,在北大的所有在校生中,农村背景的,大概占10%,——大伙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一下农村背景的学生在所有大学生中的比例。尽管被有意无意忽略,这却是中国的最大现实。
在农村的局限显而易见,所有的父母都期望他们的子女能够摆脱农民身份。在高三之前,我只做(坐)过一次火车,上大学才开始认真说普通话——或许还可以提一句,在大二,我开始穿上我人生中的第一条牛仔裤。农村有很多淳朴的东西,也有很多粗俗的东西,现在想来,跟童年的伙伴相比,我可能更敏感,更喜欢反观自身——我阅读,大量阅读。我父亲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但识字很多,喜欢读各种演义和建国历史(包括野史)。记得小时候在家里翻箱倒柜,也能翻出几本小说来,有一本是现在仍让我头大的《红楼梦》,后来就找不到了,可能让我给撕了折纸玩了吧。我读的第一本书,现在仍然印象深刻(好像自己大学以前读的每一本书,印象都比较深刻)。是小学二年级,一个雨天,在家里翻出一本破烂的《说岳全传》,前后都有大量缺页,我只能从朱仙镇读到风波亭,中间也偶有一两页找不到——真是悬念重重啊。虽然有大量生字,也顾不上查《新华字典》,窝在家里,读得是津津有味。来回翻几遍,记下来每一位武将趁手的兵刃,真是非常有成就感(这就是我最初的知识储备)。
自从有了这个体验,就跟“曾经沧海难为水”一样,就不愿意过没有书的日子了。家里没什么藏书,就向语文老师借,在村里淘——伙伴家里还是会有些印刷品的。那时,能够读到的书,以小说特别是通俗演义和武侠小说为主,我为数不多的几本言情,大概也是那时读的(《菟丝草》?)。《格林童话》之类说适合少年看的读物,我是在高中才补的。当时应付学业还比较轻松,所以没有什么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当然,武侠小说还是偷偷读的。我第一本武侠小说,大概是沧浪客的《一剑平江湖》,上册。高中时老师有一事比较头疼,一些喜欢读书的同学迷上了武侠小说,导致学业下降(那时网络不普及,让学生沉迷的大概只有游戏机和武侠小说)。那时我已经不读武侠,老师就喜欢拿我做例子,说我好读书而不读武侠云云。
一上来就是刀光剑影的阅读,现在真不忍心评价它对我的成长是好是坏。无论怎么样,它让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且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找到有书的地方。那时候,是带汉字的纸条也爱读啊。
初中
初中比较幸运。在我那乡镇中学,居然有一个不对学生开放的图书室,管理员正好是我的语文老师,于是就有自由出入图书室的特权了。这时读的书,就比较文艺一些,以散文与诗歌为主,语言比较精致,就常常是一本书一本书抄下来。那阵子开始接触鲁迅、林语堂、胡适、梁实秋、梁遇春、哈代、毛姆等作家,还包括一些当时比较知名,现在可能不怎么闻名的,比如刘定中、徐刚、乔麦等等,乔麦是做报告文学的,徐刚写所谓九行诗,刘定中有一部散文诗集。
有过农村中学读书经历的朋友可能都有共识,那阵子的中学真是比较乱,打架的事比较多。那时我忙于抄写《朦胧诗集》之类的东西,心里有许多向往的东西,其他事就顾及不上了。
整个初中,就买过一本书,托在县城读书的朋友,带回一本《水浒传》,岳麓书社的普及本,十六块钱。
高中
书一路读过来,到高中就有偏科的倾向,后来索性就转读文科。高中是自己读书的黄金时期,现在都觉得是把所有够得着的地方都淘遍了:校图书馆、朋友和亲戚家的私人藏书、县城所有的书店所有的书摊所有的报刊亭,还去过市里的几家书店,来过北京一次(第一次坐火车那次),在海淀图书城的中国书店买了几本哲学历史书回来。以前写过一系列博文,甚至列出了自己在高中读过的近百本书和杂志的名字,包括每本书的来源,是来自书店、图书馆还是借自个人(具体见这里)。那时住校,每个月可以向家里要些生活费。经常省下几顿,留下钱来买些书,但也还在抄书,以古文为主,《论语》、《古文观止》之类。高中毕业时,手头居然也有一柜子的藏书。
大学我念的是经济学,其实也不突兀。美国计量经济学家赫克曼和麦克法登得诺贝尔奖那年,学校旁边的邮政报刊亭不知道怎么就出现了一本《读书》杂志(的确只是一本),刚好有对他们的介绍。这新的领域,对我也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以后读书,就觉得旁边也居然有好些经济学相关的材料,除了《读书》杂志经常刊登些,《青年文摘》、《读者》也还会有些类似《爱情经济学》的经济学随笔。
不过总的来说,高中我对自己的期望,还是人文方面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和生平,给我非常多的激励。
本科,经济学,北京工商大学
本科我在北京工商大学念经济学。第一志愿是北大中文系,算是我人生第一个遗憾吧。大一我还准备过一段时间,要考北大哲学系的研究生。现在还偶尔胡思乱想,我的气质和兴趣,在文科方面,说不准会有更大的发展呢。高中抄过一首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走过的路》,现在读来,仍然唏嘘不已:
深黄的林子里有两条岔开的路,
很遗憾,我,一个过路人,
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
伫立好久,我向一条路远远望去,
直到它打弯,视线被灌木丛挡住。
于是我选了另一条,不比那条差,
也许我还能说出更好的理由,
因为它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
其实讲到留下了来往的足迹,
两条路,说不上差别有多大。
那天早晨,有两条路,相差无几,
都埋在还没被踩过的落叶底下。
啊,我把那第一条路留给另一天!
可我知道,一条路又接上另一条,
将来能否重回旧地,这就难言。
隔了多少岁月,流逝了多少时光,
我将叹一口气,提起当年的旧事:
林子里有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
而我——我走上一条更少人迹的路,
于是带来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大一时几乎以每天一本书的速度,想掏空学校图书馆人文社科类的好书——那时评判好书的标准也足够简单,一是成书久远,二就是来自大社。不过到大二,对念经济学的兴趣,就比较坚定了。那时开始到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听课,CCER当时是中国所有经济学学子向往的地方。现我在北大读研究生,说起来,在北大校园停留的时间,还真没有本科时多。我学校在航天桥,到北大有近二十里的路,大二和大三两年,几乎每周都骑车过去,一周大概两三天。
大学时有印象的,是在位于白石桥的国家图书馆停留过不少时间,很多时候是跟女朋友一起,她在人大念中文。学校图书馆藏书比较少,里面几乎每一本社科类新书的书皮我都翻过。泡国图,我的成就是,把它的两个阅览室——一楼的社科室和六楼的文学室——所有的书皮也都摸过一遍。现在在书店,我也是喜欢在书架中穿梭,手指在书脊上一本本划过,感兴趣的就抽出来翻翻。——我现在对北大图书馆的挖掘,相比功夫下得不足。
大学时自己比较浮躁。我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够好,也积极向最好的地方靠拢,比如坚持去CCER听课。但心里很多东西,都割舍不下,像对文史哲等的喜好,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花的时间不会比经济学少。我爱好很广泛,但感兴趣的,可能并不是自己所擅长的——这个我到后来才慢慢体会到,不过已经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考研我就一心冲着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两次都被拒掉。这对我触动很大,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
后来我又申请北大的深圳商学院以及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继续读商学院,可以延续我在经济学方面的训练,可是这方面,我已经有所怀疑。读软院,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技术方面会有所提升,而且其中的金融信息工程专业,还可以与我以前的教育背景交叉,但风险是,我一个文科生,在技术领域,到底能够走多远,这个选择会不会只是一个折腾?
这两个选择,几乎没有可比性,不可能精确地估计出它们的利弊。有时我想,(像这样比较困难的)决策不是“全面地”做出来的,而(可能)是“偏颇地”做出来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你无法得出一个让自己信服的方案:考虑这个因素,我会继续读经济学,但考虑到另一个因素,读软件工程可能就是很好的选择。商学院还是软件学院?把它们各自的利弊摆在一起,我真是不好抉择。最后选择软院,真的是“偏颇”地做出选择的,不是因为我考虑到软院对对我更好,而是因为,我就一个劲想着我读软院对我知识体系带来的提升,我在技术领域可能的突破——这些也让我激动不已。商学院也很好,不过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我心里又在默念弗罗斯特的《未走过的路》。我偶尔想那些为走过的路,不是因为我后悔现在走的路,而是因为,这人生的种种可能,玩味起来,感触就深。
我本科的知识积累,对研究生的课程,有用的是,数学和统计学,还有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可能最重要的是,我对很多科目都感兴趣,虽然没接触过,但我不排斥计算机的相关课程。
研究生,软件工程,北京大学
2006年9月开始了我的软院求学历程。第一个挑战是:我该如何在软院生存下去?我本科背景,计算机的底子只是会操作计算机。第一堂Java课上,如何设置和为什么要设置环境变量就让我困扰不已。我人生第一个“Hello World”,也是手慌脚乱好几次才出来的。
我一边在开始学Java和C++,但心里也清楚,在这块,我很难赶上我身边已经有四年科班训练的同学。研一上学期有一门课让我看到了些曙光,万事达卡组织(MasterCard)的一位资深顾问冯慧博士给我们开信用评分课。申请贷款时,比如,申请信用卡(透支,可以看作是贷款),我们需要填上自己的各种信息。简单地说,信用评分技术就是利用这些申请资料和其他信息,通过各种数学与统计模型,对申请人的风险状况赋予一定的分数,以区别出哪些是好客户,哪些是坏客户。在金融领域,数据量都是非常庞大的,信用评分就是这么一个计算量密集的技术。在信用评分领域,一个标准语言就是SAS,一门解释性语言——有金融,有计算,这是我感兴趣的。
这门课我学得很认真,查看了不少资料,并写了不少信用评分技术相关的读书笔记与同学分享。另外就是自学SAS,它的语法结构类似C。虽然SAS跟Java/C++一样,我都是第一次接触,但我学习SAS的劲头和主动性就高多了。信用评分建模需要用到大量的数据挖掘算法,但我们金融信息工程系没有相关的课程。研一下学期,我就去语言信息工程系修了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机器学习》,主要的应用背景是自然语言处理。那个课堂上,我大概是唯一的外系生。这门课我修得比较苦,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就是及格那种。不过有了这门课的底子,接下来我修应用性的课程《数据挖掘与CRM》就轻松多了。
SAS在数据挖掘领域也是行业标准,对它的学习,也是一直没有断。同时我还花时间学习Java和C++,毕竟要拿的是软件工程的学位,不过掌握程度,自是比不上SAS。
这个时候我开始写跟SAS编程与数据挖掘相关的技术博客,记录我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很高兴有些朋友喜欢我的技术博客,有时候认识些新朋友,他提一句:我看过你的SAS博客,就觉得非常亲切。我还开始关注国内SAS相关的论坛(mysas.net、sasor.feoh.net等),又订阅了全球SAS用户最活跃的邮件列表SAS-L,偶尔也会加入讨论,尽量让自己往这个群体靠拢。从中结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情。
通过网络认识了人大经济论坛的SAS版主朱杰,他是上海师范大学的一位青年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SAS方面是不遗余力。一次聊天,他说,你喜欢SAS,又有金融背景,为什么不去直接跟清华金融系的朱世武老师学呢。于是,朱杰把我介绍给朱老师,我开始在清华旁听朱老师的SAS与金融计算的相关课程。
朱老师是几本SAS与金融计算相关书籍的作者,有统计学和金融工程的专业背景。朱老师说他用SAS几十年,什么工作都用SAS完成。通过课程学习和与朱老师的私下交流,当时自觉自己的SAS功底精进不少。
2007年我开始在学校主持北大SAS俱乐部,它是北大应用统计研究会下属的专业社团,也是国内高校第一个SAS社团,聚集了很多北大和周边高校SAS爱好者。我们通过培训、讲座等活动提高会员的SAS编程技能,促进会员与企业专家的沟通。另外,作为第一批会员,我还参加了“SAS用户与爱好者俱乐部”,它是一个SAS中国用户交流的非商业性组织,并致力于打造成一个SAS中国的user group。SAS在国内还不是很流行,能够投身于SAS推广的活动当中,心情是充满了自豪感。
拓展:SAS、统计学、数据挖掘、商务智能(BI)
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数据挖掘是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 BI)的一个分支。BI行业的主要厂商是SAP、Oracle、IBM、Microsoft、SAS等。通过对SAS的了解,我对这整个行业也感兴趣起来,参加了国内一些活跃BI社区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比如TTNN、Bicubes、Bihuman等,从中结识很多业界的朋友。另外,我还加入了国内高校里最活跃的统计社区,“统计之都”(
学习技能,我从自己学习SAS、数据挖掘和统计学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几条:
学习期间,有任何问题,首先不要想着去论坛发问,教科书或Google能解决你大部分问题。或者干脆找到一个懂行的人,直接去问。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在论坛问一些傻瓜问题,会损害你在社区的名誉。自己解决问题,会让自己变得更强壮。
还有就是不要过于积极地去网上找学习资料。资料太多,人生太短,对大部分人来说,需要的几本书,国内都有引进,找一本搁案头翻阅就是。几本难得的电子书,赶紧打印了出来,从此不再网上瞎整。以前我把硬盘塞满时,突然警惕。疯狂收集电子书自有乐趣,你会沉浸在这种乐趣之中,而忽略真正有用的东西和真正要做的事情。
最后多认识几位专业相关的朋友,让自己时刻清醒,自己还是这个领域的门外汉,以保持必要的谦逊。
实习,SAS中国研发中心
2007年年底,一次BI社区的线下聚会,我认识了一位在SAS中国研发中心工作的朋友。我向他问了很多关于SAS产品以及SAS公司的问题,聊得很愉快。一直向往SAS公司,没想到它离我也可以这么近。回来就想,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直接体验一下SAS公司呢?于是我就向SAS中国研发中心发了一封应聘实习生的求职信,很快得到回复。
面试官是SAS中国研发中心的总经理Alfred,他简单介绍了下自己就说我们来聊聊。接下来的时间,开始我在讲,讲自己的一些背景,尤其是学习SAS的经历,以及对SAS公司的关注和了解,然后是一些互动,Alfred介绍下公司以及中国研发中心的状况。最后Alfred问我C++学得怎么样。这个只好老实说我只是一个初学者。
整个过程很轻松,不像一般面试常有的challenge。我喜欢这样的氛围,或者向往这样的氛围,我们都是成年人,我们都是professional,气氛就应该是平等宽容轻松愉快的。
SAS是一家私人公司(private),是全球商务智能与分析领域的领袖。在美国,有一句话:“如果你掌握了SAS编程,你将不愁失去工作。”SAS的专长在于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包括统计分析、数据挖掘、预测建模、决策分析等。SAS程序员在国外,是跟C/C++程序员、Java程序员等并立的工种,市场需求比较大,尤其是医药行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我在那一年,几乎是全职状态。第一次开通自己的工作邮箱,真的可以算是自己学生生涯的一个分水岭:你要拿更稳健的做事方式要求自己,就跟自己的同事一样。我参与的是SAS信用评分解决方案的客户化测试项目——信用评分、数据挖掘,也正是我所感兴趣的。
值得一提的是,SAS公司的学习气氛很浓,经常有各种培训、workshop、knowledge share等活动。作为一名实习生,除了第一个月的全天候技术培训外,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参加了商务英语写作、应用统计学、数据挖掘(讲师是印度的同事)等培训。另外,公司还提供大量的网络培训教程(Web Live Training),涉及SAS技术的方方面面,这个只能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学了。在SAS技术方面,这一年能感觉到自己是越来越strong。
现在我虽然离开了SAS公司,有机会还是很乐意介绍些实习机会向师弟师妹推荐。在网上随时注意些老东家的新闻,并为曾经为它服务而感到自豪。
工作,赛诺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
2009年年初,当时我还在SAS中国研发中心实习,我收到一个猎头朋友的邮件,说一个什么world’s leading company需要SAS Programmer,问我感不感兴趣。
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也在考虑工作的事情,当时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应届生就业市场了。一开始我也跟风,网申那些著名的投行,后来才慢慢知道它们其实根本不招人,或者名额极少。通过修改简历,分析自我等准备工作,慢慢也更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和优势所在。被诸多投行拒掉,心里也不着急。
校园招聘我走的不是很积极。因为招聘的旺季,我还在SAS中国研发中心,保持着几乎全职的实习状态,所以SAS也成了我找工作的一个标杆。我的观察是,比SAS好的公司,大概也不多;跟它一样好,但更适合我的,就更少了。
之前也跟猎头接触过。第一次比较搞笑,一个女声打电话过来,拨的是我办公室的电话,报了一个英文名,说是北京的一家猎头公司。先问我是不是SAS中国研发中心,我说是,接着她说要为微软的一个数据库项目招人。我说现在不方便,她就要了我的手机号,说下次再联系。因为第一次接到猎头的电话,心里难免有些激动。中午吃饭时跟几个要好的同事提到这事,原来他们也都接到这个的电话,唉,这就没什么好谈的了。我们想下次其他组的同事也要陆续接到这个电话,于是一起打趣,这猎头,大概是拿着我们的名单,一个个打过去的。
这次猎头跟我联系,我知道它是一家知名的医药公司,赛诺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总部法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公司。以前一些CRO跟我联系,我都不是很感兴趣。现在却是一家药厂自己的研发中心需要SAS Programmer(又叫Statistical Programmer),这让我有些心动。在SAS中国研发中心,除了SAS语言,我接触更多的是SAS的各种产品和解决方案,都是在类似实验室的环境里运用。学SAS这么久,也想把它运用在某个行业里面。我回复猎头公司,说我愿意跟潜在的东家谈一谈。
当时把简历寄过去后,我就回老家过年去了。跟公司的接触,也饶有趣味。在家里,就收到现在老板的一个电话,先用中文说明来意,再简单聊一下,然后问我可不可以用英文聊聊。当时也只好硬着头皮说了,——这个真是非常的不适应,在老家,我连说普通话都不自在,更不用说是英语了,让父母听着别扭。这次电面后,约好年后回北京再面谈。
公司在国贸。年后我过去,进老板的办公室,笑着点头去握手,老板却先来一句nice to meet you。我暗想惨了,一上来就英语啊。我是准备了英语面试,心里却是还想要些缓冲。老板在美国念的博士,在国外工作数十年,这次回国是来负责筹建北京的研发中心。这次全英文面试,也说是随便聊聊,大概持续了一个小时。虽然我英语不是很好,但英文面试,倒是不惧,以前也真刀真枪面对过数回,从俄克拉何马的英语到印度的英语,当然还有中国的英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么一路过来,当然丝毫不怕。面试结束,老板笑着说了句我的英语真是不咋地。听了这句,我心里倒舒坦起来,觉得有了被认同的感觉。果然,老板给我留了个名片,约好下次再联系。——说到名片,我在学校做社团时就准备了些。在一些有业内人士出没的技术交流活动里,我是顽强地递过不少名片,给自己争取了些工作机会。
说口语,我觉得对我们技术背景的朋友来说,准备多少都不为过。在实习工作中,每天阅读很多技术文档,还有发邮件,英文阅读和写作问题都不大,但口语实践的机会不多——大多数外企,其实也多是中国人扎堆。我觉得自己口语的突破,不是来自外教,也不是自己私下里在大声背些范文,而是以前几次越洋的电话面试,让我实在躲不开,硬着头皮说上几小时。这坎一旦跨过去,以后就都轻松了,遗憾的是口音还没有跟着有显著提升。接下来公司给我安排了一次电面,面试官是美国那边的programming head和statistics head。那次是晚上十一二点,口语再烂,聊的都是我熟悉的话题,蜿蜒曲折也能沟通下去。
提到面试,我比较幸运,因为面试过程中,需要我说的,都是我所熟悉的和我感兴趣的,关于我的学术背景,以及工作本身需要的技能。作为一个求职者,我知道,这能给我提供一个真正平等的智力环境。
这么几番接触,公司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我背景这么复杂(经济、金融、软件),兴趣又这么广泛,我如何能够保持恰当的commitment?
这时我心里,其实也很多激荡。又到了考虑自己的背景和兴趣的时候,——可能又是要默念《未走过的路》了。我的兴趣和背景,要留在IT业,也不赖。转去医药公司,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行业,里面只有SAS编程是我熟悉的。除了想提高自己的SAS应用水平,当时还有几个因素,影响着我的决策。我是要加入一个新开设的研发中心,感觉机会会多一些,以后如果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我的经管背景,或许还能用得上。另外,在与公司的来回接触中,感觉它非常人性化,自己在各个流程都受到了极大的尊重,这与校园招聘中被赶鸭子一般赶来赶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我跟老板说,我会珍惜自己的职业前程。如果我加入一家公司,进入一个行业,不会随便跳出,知道那样会损害自己在业内的声誉。老板说大伙都是聪明人,那公司也就没有什么疑虑了。
关于找工作。我给原东家挑过简历,在公司也参与过面试几个候选人,对师弟师妹要讲的是,找工作,不妨站在雇主的立场上考虑些问题,然后反观自己的准备。要知道,公司招人是要花成本的,你是你这个职位所要求的技术领域的专家,你可以想象,雇主需要什么样的人,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合适展现出来。比如,写简历时,就该多想着HR或部门会如何看待自己的简历和措辞。
我有很多朋友,像刘未鹏、谢益辉,都非常积极维护自己的技术博客,这种展示最为从容。我看这是最有效的自我营销的方式之一,潜在的雇主可能很早就能够了解你,而且HR、猎头也都会积极去网络上收罗候选人。除了博客,在专业社交网站如LinkedIn等推销自己,也能够建立自己在劳动市场上的良好声誉。
在学术圈子,每一个博士候选人都会积极参加各种专业会议,以期与潜在的东家尽早建立联系。这个思路,放在大学生找工作方面,也是非常有效,特别是我们的IT领域。可以通过论坛讨论、技术会议等各种渠道,积极接触你感兴趣的行业、公司和人。这个应该不难,都2.0了,我们可以通过博客、社交网站、Twitter以及老师朋友推荐认识你感兴趣的业界人士。跟这个行业的人接触了,以后跟雇潜在雇主打交道时就能更有自信。
后记
老罗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在我求学的这些年,每一个重要阶段,我都要向朋友们解释一遍我正在做什么。进大学,我向很多高中朋友说我去念经济学了,读研后我对大学同学说我修的是软件工程,现在快毕业了,我要对我那群进软件公司的同学说,我去药厂了。以前听孟岩讲过,你做什么,而不是你想什么,决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这或将成为我人生诸多折腾的一个了结,我的时间,我的精力,都花在这里,我以后的骄傲也会在这里。
2009-6-27,二稿
推荐网址:
SAS
SAS-L(SAS全球用户最活跃的电子邮件组,英文,推荐用Gmail订阅)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comp.soft-sys.sas/
SAS用户与爱好者俱乐部(SAS中国用户组,由SAS中国公司赞助)http://www.sas.com/offices/asiapacific/china/events/2008/2008q3/20080917.htm
以下是两个活跃的SAS中文论坛:
SAS中文论坛,http://www.mysas.net/forum/
SASor,http://sasor.feoh.net/
统计学、商务智能
统计之都(应用统计学、数据挖掘,群体博客),https://cos.name/
TTNN BI观点(商务智能电子邮件组,中文),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ttnn
发表/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