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R中mcmc包的一篇帮助文档,作者为Charles J.Geyer。经过knitr编译后的pdf文档可见此处,提供中文译稿的作者:
闫超,天津财经大学统计系2011级研究生,方向:非寿险准备金评估。
高磊,天津财经大学统计系2011级研究生,方向:非寿险准备金评估。
这个案例,我们不关心题目的具体意义,重点放在利用贝叶斯的观点来解决问题时,MCMC在后续的计算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知道,贝叶斯的结果往往是一个后验分布。这个后验分布往往很复杂,我们难以用经典的方法求解其期望与方差等一系列的数据特征,这时MCMC来了,将这一系列问题通过模拟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MCMC是一种计算手段。依频率学派看来,题目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可以解决,在贝叶斯看来同样以解决,但是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得到的非标准后验分布很复杂。我们正是利用MCMC来解决了这个分布的处理问题。本文的重点也在于此。
在使用MCMC时作者遵循了这样的思路,首先依照贝叶斯解决问题的套路,构建了非标准后验分布函数。然后初步运行MCMC,确定合适的scale。继而,确定适当的模拟批次和每批长度(以克服模拟取样的相关性)。最后,估计参数并利用delta方法估计标准误。
1. 问题的提出
这是一个关于R软件中mcmc包的应用案例。问题出自明尼苏达大学统计系博士入学考试试题。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存放在logit
数据集中。在这个数据集中有五个变量,其中四个自变量x1、x2、x3、x4
,一个响应变量y
。
对于这个问题,频率学派的处理方法是利用广义线性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下面是相应的R代码以及结果:
library(mcmc)
data(logit)
out <- glm(y ~ x1 + x2 + x3 + x4, data = logit, family = binomial(), x = T)
summary(out)
Call:
glm(formula = y ~ x1 + x2 + x3 + x4, family = binomial(), data = logit,
x = T)
Deviance Residuals:
Min 1Q Median 3Q Max
-1.746 -0.691 0.154 0.704 2.194
Coefficients:
Estimate Std. Error z value Pr(>|z|)
(Intercept) 0.633 0.301 2.10 0.0354 *
x1 0.739 0.362 2.04 0.0410 *
x2 1.114 0.363 3.07 0.0021 **
x3 0.478 0.354 1.35 0.1766
x4 0.694 0.399 1.74 0.0817 .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Dispersion parameter for binomial family taken to be 1)
Null deviance: 137.628 on 99 degrees of freedom
Residual deviance: 87.668 on 95 degrees of freedom
AIC: 97.67
Number of Fisher Scoring iterations: 6
但是,使用频率学派的分析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希望使用Bayesian分析方法。对于Bayesian分析而言,我们假定数据模型(即广义线性模型)与频率学派一致。同时假定,五个参数(回归系数)相互独立,并服从均值为0、标准差为2的先验正态分布。
定义下面的R函数来计算非标准的对数后验分布概率密度(先验密度与似然函数相乘)。我们为什么要定义成密度函数的对数形式?因为虽然我们是从分布中采样,但是MCMC算法的执行函数metrop()
需要的一个参数正是这个分布的密度函数的对数形式。
x <- out$x
y <- out$y
lupost <- function(beta, x, y) {
eta <- as.numeric(x %*% beta)
logp <- ifelse(eta < 0, eta - log1p(exp(eta)), -log1p(exp(-eta)))
logq <- ifelse(eta < 0, -log1p(exp(eta)), -eta - log1p(exp(-eta)))
logl <- sum(logp[y == 1]) + sum(logq[y == 0])
return(logl - sum(beta^2)/8)
}
2. 开始MCMC处理
在完成上面数据以及函数的定义(它们都是mcmc算法的输入参数)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mcmc包中的metrop()
来产生随机数据,模拟模型的后验分布。也就是说,我们将要从后验分布中进行取样。
set.seed(42)
beta.init <- as.numeric(coefficients(out))
out <- metrop(lupost, beta.init, 1000, x = x, y = y)
names(out)
[1] "accept" "batch" "initial" "final"
[5] "initial.seed" "final.seed" "time" "lud"
[9] "nbatch" "blen" "nspac" "scale"
[13] "debug"
此处metrop()
使用到了如下几种参数:
lupost
一个函数对象,即后验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对数。beta.init
用来设定马氏链的初始状态。这里是上面广义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nbatch = 1000
是采样的样本容量,也就是马氏链的转移次数。x、y
,是传入lupost
函数中的一些参数。
metrop()
函数的结果是一个list(列表)。模拟的数据存放在out$batch
里。刚才的函数运行结果显示接受概率(accept)很低,所以我们调整一下proposal(建议分布)的重要参数scale
(即随机游走MH算法的方差)来获得一个更合理的接受概率。什么是接受概率?我们用马氏链的方法对状态空间进行采样,那必然我们有一些值是访问不到的,接受概率就是对这种状况进行衡量的。接受概率大,说明访问越充分,接受概率小,访问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访问不是很细致,但样本的自相关性会减弱。因此,接受概率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到底多大的接受概率我们认为才是合理的呢?理论显示,在五个需要估计参数的条件下,接受概率达到20%即可。我们开始尝试不同的scale
值进行测试:
out <- metrop(out, scale = 0.1, x = x, y = y)
out$accept
## [1] 0.739
out <- metrop(out, scale = 0.3, x = x, y = y)
out$accept
## [1] 0.371
out <- metrop(out, scale = 0.5, x = x, y = y)
out$accept
## [1] 0.148
out <- metrop(out, scale = 0.4, x = x, y = y)
out$accept
## [1] 0.209
out <- metrop(out, nbatch = 10000, x = x, y = y)
out$accept
## [1] 0.2345
可以看到,每个metrop()
中第一个参数均为out
,它的含义是metrop()
的许多参数与生成out
的那一次模拟的参数一致,除了这次又修改的部分外,比如scale
。这里改变的是scale
,这是Metropolis
随机游走算法中的一个参数值越大,那么马尔可夫链状态转移就越明显(样本自相关性减弱),但同时接受概率就越低,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兼顾两者的选择。从运行结果可以看到scale=0.4
时满足了我们的要求。
3. 诊断,确定批次长度
我们找到了适合接受概率的scale
值,下面我们按此参数增加模拟次数,然后观察结果。
out <- metrop(out, nbatch = 10000, x = x, y = y)
out$accept
## [1] 0.2332
out$time
## user system elapsed
## 2.40 0.00 2.41
plot(ts(out$batch))
解释一下metrop()
中的参数nbatch
,其实与它对应的还有一个参数是blen
;nbatch
是要模拟的批数,blen
是要模拟的每批的长度,blen
默认为1。假如nbatch=100
,blen=100
,那么马氏链共转移100*100=10000次.
acf(out$batch)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不研究收敛的问题。从自相关图可以看出,25阶以后的自相关系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每批次长度25就够了,为了更加保险,我们在下面的模拟中设置每批次长度为100。什么是批次?这是我们为了估计参数而对模拟的结果进行分组时的一个分组长度,之所以要分组,是因为这样才能克服相关性,使批次的均值之间近似独立。这样估计参数才更有效。
4. MCMC 的参数估计值与标准误
首先,运行以下程序:
out <- metrop(out, nbatch = 100, blen = 100, outfun = function(z, ...) c(z,
z^2), x = x, y = y)
out$accept
## [1] 0.2345
out$time
## user system elapsed
## 2.46 0.00 2.54
outfun
函数的作用是方便构建一些统计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关心的是后验均值和方差。均值的计算相对简单,只需要对涉及的变量进行平均。但是方差的计算有点棘手。我们需要利用等式
$$var(X)=E(X^2)-E(X)^2$$
将方差表示为可以通过简单的平均进行估计的两部分的方程。因此,我们只需要得到样本的一阶矩和二阶矩。此处,函数outfun
可针对参数(状态向量)z
返回c(z, z^2)
。function() c(z, z^2)
的含义是,每次马氏链转移取样时,得到的一个状态x
,把这个状态带入函数中,得到状态本身值,以及它的平方值。这样我们可以求解样本一阶距及二阶矩。
nrow(out$batch)
[1] 100
out$batch[1, ]
[1] 0.6239 0.8217 1.1411 0.4686 0.7494 0.4520 0.7730 1.3696 0.3048 0.6358
out$batch[1, 1]
= 0.6239
是第一批样本的一阶样本矩,out$batch[1, 6]
= 0.452
是第一批样本的二阶样本矩,注意这里out$ batch[1, 1]
$^2$
与out$batch[1, 6]
并不相等,因为这里的每批长度(blen
)是100,只有当blen=1
时,它们才相等。
outfun()
函数中参数是必要的,因为函数同样需要传递其他参数(如这里的x
和y
)到metrop()
。
4.1 简单均值的计算
对每批次的均值再求均值
apply(out$batch, 2, mean)
[1] 0.6712 0.7771 1.1814 0.5114 0.7729 0.5465 0.7336 1.5399 0.3878 0.7453
前五个数就是对后验参数均值的蒙特卡洛估计值,紧随其后的五个数是对后验参数二阶矩的估计值。通过下面的程序,得到参数的方差估计.
foo <- apply(out$batch, 2, mean)
mu <- foo[1:5]
sigmasq <- foo[6:10] - mu^2
mu
[1] 0.6712 0.7771 1.1814 0.5114 0.7729
蒙特卡洛标准误(MCSE)通过批次均值进行计算。这是求均值对简单的方法。
(注:方差和标准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方差是一个参数估计,而标准误是对参数估计好坏评价的度量。)
mu.muce <- apply(out$batch[, 1:5], 2, sd)/sqrt(out$nbatch)
mu.muce
[1] 0.01367 0.01518 0.01785 0.01585 0.01622
额外因素sqrt(out$nbatch)
的出现是因为批次均值的方差为$\sigma^{2}/b $
,其中b是批次长度,即out$blen
;而整体均值的方差为$\sigma^{2}/n$
,其中n是迭代总数,即out$blen
* out$nbatch
。
4.2 均值的函数
下面我们使用delta method 得到后验方差的MC标准误。$ u_{i} $
代表某个参数单批次的一阶矩的估计值,$\overline u $
代表某个参数所有批次均值的均值,它们都是针对一阶矩而言。对于二阶矩而言样有$ v_{i} $
和$ \overline v $
。令$ u=E(\overline u)$
, $ v=E(\overline v) $
。采用delta方法将非线性函数线性化:
$$g(u,v)=v-u^{2}$$
$$\Delta g(u,v)=\Delta v-2u\Delta u $$
也就是说,$ g(\overline u, \overline v)-g(u,v) $
与 $ (\overline v – v)- 2u(\overline u – u) $
具有相同的渐进正态分布。而 $ (\overline v – v)- 2u(\overline u – u) $
的方差是$ (v_{i} -v)-2u(u_{i} -u) $
方差的1/nbatch倍。这样MCSE可以这样计算:
$$\frac{1}{n_{batch}} \displaystyle \sum_{i=1}^{n_{batch}}[(v_{i} – \overline v)-2\overline u
(u_{i} – \overline u)]^2 $$
我们将以上的计算过程用程序实现:
u <- out$batch[, 1:5]
v <- out$batch[, 6:10]
ubar <- apply(u, 2, mean)
vbar <- apply(v, 2, mean)
deltau <- sweep(u, 2, ubar)
deltav <- sweep(v, 2, vbar)
foo <- sweep(deltau, 2, ubar, "*")
sigmasq.mcse <- sqrt(apply((deltav - 2 * foo)^2, 2, mean)/out$nbatch)
sigmasq.mcse
[1] 0.004687 0.008586 0.007195 0.007666 0.007714
这五个值就是后验方差的蒙特卡洛标准误(MCSE)。
4.3 均值函数的函数
如果我们对后验标准差也感兴趣的话,也可以通过delta method计算它的标准误,程序如下
sigma <- sqrt(sigmasq)
sigma.mcse <- sigmasq.mcse/(2 * sigma)
sigma.mcse
[1] 0.007565 0.011923 0.009470 0.010789 0.010029
5. 最后的运行
问题已经解决。现在唯一需要改进的就是提高结果的精确度。(试题要求“你的马尔科夫链采样器必须足够长以保证参数估计的标准误低于0.01”)。取模拟批次为500,每批长度为400,运行如下:
out <- metrop(out, nbatch = 500, blen = 400, x = x, y = y)
out$accept
[1] 0.2352
out$time
user system elapsed
50.40 0.01 51.01
(显然,由于模拟的次数增大,程序运行时间变长,当然不同运算速度的计算机可能显示结果并不一样。下面进行均值和方差的估计。)
foo <- apply(out$batch, 2, mean)
mu <- foo[1:5]
sigmasq <- foo[6:10] - mu^2
mu
[1] 0.6636 0.7961 1.1712 0.5075 0.7241
然后计算均值估计的标准误
mu.muce <- apply(out$batch[, 1:5], 2, sd)/sqrt(out$nbatch)
mu.muce
[1] 0.002972 0.003611 0.003828 0.003604 0.004242
紧接着计算方差估计的标准误
u <- out$batch[, 1:5]
v <- out$batch[, 6:10]
ubar <- apply(u, 2, mean)
vbar <- apply(v, 2, mean)
deltau <- sweep(u, 2, ubar)
deltav <- sweep(v, 2, vbar)
foo <- sweep(deltau, 2, ubar, "*")
sigmasq.mcse <- sqrt(apply((deltav - 2 * foo)^2, 2, mean)/out$nbatch)
sigmasq.mcse
[1] 0.001062 0.001718 0.001538 0.001574 0.002007
给出标准差的估计以及标准误
sigma <- sqrt(sigmasq)
sigma.mcse <- sigmasq.mcse/(2 * sigma)
sigma.mcse
[1] 0.001752 0.002355 0.002116 0.002192 0.002509
以表格形式展示结果。
- 后验均值估计:
library(xtable)
data1 <- rbind(mu, mu.muce)
colnames(data1) <- c("constant", "x1", "x2", "x3", "x4")
rownames(data1) <- c("estimate", "MCSE")
data1.table <- xtable(data1, digits = 5)
print(data1.table, type = "html")
- 后验方差估计
data2 <- rbind(sigmasq, sigmasq.mcse)
colnames(data2) <- c("constant", "x1", "x2", "x3", "x4")
rownames(data2) <- c("estimate", "MCSE")
data2.table <- xtable(data2, digits = 5)
print(data2.table, type = "html")
- 后验标准差估计
data3 <- rbind(sigma, sigma.mcse)
colnames(data3) <- c("constant", "x1", "x2", "x3", "x4")
rownames(data3) <- c("estimate", "MCSE")
data3.table <- xtable(data3, digits = 5)
print(data3.table, type = "html")
发表/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