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旅行的意义续
    • 嘉宾:侯瑀
    • 主办:统计之都
    • 场地:中国人民大学
    • 组织:蔡占锐、闫晗、吕翔、冯璟烁、陈源韬、王一宁
    • 纪要:闫晗

2014年12月13日,第24期COS沙龙(北京站)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行。本次沙龙嘉宾是芥末金融董事长兼CEO侯瑀。下面是沙龙内容纪要。

按时间的顺序,先从《旅行的意义》说起。写这篇文章是由于师兄邀稿,自己也觉得大学生活过得很充实,在学院、老师、朋友的帮助下获得了很多;并且觉得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有一些独立的思考。85后是一个学龄人口高峰,教育资源最匮乏,分配不均衡的时代,因此就涉及到各种竞争,需要争取站上舞台的机会,所以希望留下一些文字,给大家一些参考。

文章发出后压力很大,觉得是很personal的东西,但是被大家转载之后就好有很多人关注我的生活和变化。从美国回来还有很多人读过很多文章,觉得很惊讶,但是不太希望背负这种压力。

今天就来交代一下我这三年的变化,速度很快,超过了自己的想象。当初选择纽约大学,一方面是对金融数学专业的向往,学的东西实际,另一方面地理位置好方便就业。

我非常喜欢纽约这座城市,包容性很强,艺术、人文气息浓厚,让我学到很多,不断地认识自己。小小一个曼哈顿,east village住着日本人韩国人,west village是生活节奏缓慢的艺术家,soho连接meat packing作为时尚的心脏,downtown华尔街白天是金融狗夜晚是空城,中央公园东侧是有钱人,西侧是各个欧洲大使馆。而如果你走到Harlem和brooklyn, 则多数是黑人区,但有深厚的爵士乐,艺术底蕴。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感到被包容,被原谅。

去高盛的过程很幸运,香港的申请要早于美国,所以按照时间顺序,高盛我是申请的第一个公司,也是第一个面试,第一个offer。这也是一个遗憾,因为只申请过一个公司。所以生活是很随机的,也许当初顺序改变一下,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关于投行,主要是要明白是否真正喜欢市场这些东西,要对每天的市场波动和宏观事件有自己的理解,面试的时候并不是看有多博学,而是考察是否真的感兴趣,如果真的感兴趣,一定会关注这些事情。还有一些数学题和考察反应速度的题,当然也要看性格。

12年夏天去香港实习,体验了每一种产品和觉得,最后选择了大宗商品,和我喜欢创业的性格有关,当时我的team是人数最少的,让自己觉得很兴奋,觉得自己在建立一个新的东西,是公司成长的一部分。在纽约也工作过,那段时间很辛苦,白天在高盛,晚上学习考试。毕业回到香港工作,确实学到很多东西,我认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公司,我在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一起工作。每天的工作历程是6:30到办公室,看美国,欧洲市场发生了什么,7:15给老板电话,用3分钟update overnight market,股票,外汇,大宗,客户的行动及原因。我们的客户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他们的行动可能会对整个市场都有影响,要记得每个客户的交易。这段时间只能是3分钟,不能长也不能短。然后做早晨的工作,在开市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并陈述自己的idea。所以有时九点出去买咖啡,看到人潮上班的景象,觉得自己的一天都快结束了,因为最重要最多的工作已经完成了。每天的交易过程很刺激,每个quote都在几秒之内,因为市场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有很大的风险。上班以来从没出去买过午饭,都是在办公桌上随便吃一口。

我选择大宗商品交易,是因为每一种都有背后的故事,最喜欢能源,我会为了了解原油市场看中东历史,了解种族冲突及其对市场构建的影响。我当时可以背出美国的原油输油管道路线,因为原油特别受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某一条输送线路有维护或故障,要根据输油量反应出对价格有几块钱的影响。虽然工作紧张,但我经常周五准点下班离开公司,去东南亚国家旅行,体验每一个没去过的地方。

S&T的特点就是刚开始很紧张,一个错误就会损失几百万美金,但几个月之后,就变成了熟练工种,不觉得特别难。又赶上国际大宗商品和外汇市场很沉寂,波动率低,便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未来将是什么样的。判断将来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看自己老板,如果连老板的生活对自己都没有什么吸引力就该考虑是不是喜欢现在的工作了。我的老板自己能力很强又赶上十年牛市,不到30岁就成为了MD,很富有,生活方式也很浮夸,不停旅行,吃喝玩乐,但是也发现他的一些弱点,我就开始思考更多的问题。

中国正经历互联网的大年,颠覆传统的估值模式。这导致投资并购在FB高价收购whatsapp后在全世界完全爆发。我自己认为这是价值更替过程,二级市场的低波动率会导致估值偏高,对投资者可能是不利的,但是对于创业者却很棒。虽然也会承担美联储加薪,美元热潮退去的风险,但早期项目在两三年内不会受太大影响,所以现在对于创业者来说是最好的时代。最好体现在三个维度,第一:融资;第二,人:大的创业环境和财富效应导致了人的向往,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从前最优秀的人想去投行,但现在有很多优秀毕业生直接开始创业了,第二梯队的是工作几年之后再考虑创业,第三梯队才在投行这种夕阳行业。说投行是夕阳企业是我觉得历史不再重演,金融危机后的监管使得投行的交易部门无法take太多risk,而传统的IBD部门又面临地域化的竞争。说回来,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相对低成本也可以吸引人才。而第三方面,社会:有很多大胆的改革,社会对创业者的尊重,使得新兴行业可以和传统行业pk。

我对互联网金融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但最终确定这个项目还是在回到北京后,遇到非常互补的合伙人和资源,花了两个月思考模式和壁垒,我还是比较谨慎的,虽然最后大的决定是靠直觉。金融和其他所有的互联网创业都不一样,互联网讲求快,抢,垄断市场。但对于金融来说,快不一定是好事,因为风险是滞后的,所以风险控制高于一切。在风险控制中,我又最看重数据。传统银行的信贷评估的都是基于固定资产,但是拿零售行业举个例子,覆盖不到供应链中的,货物都是流动的供应商。我们用数据做动态模型,瞄准了一块精准行业的优质信贷资产。在美国,银行覆盖不到的叫次级贷款。但在中国,你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所谓的次级,是因为银行的效率能力达不到,而不是违约风险极高,你就值得去好好研究一下是不是有可能去碰这块资产。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依靠多方面的探索去解决,但首先是需要有普世价值观又了解金融市场的年轻人。你是真的在用互联网思维去为你的客户解决问题。除了你的渠道,你的数据,还有你的速度,我觉得创始人的意志力是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最大的壁垒。我刚刚建立了自己的团队,拿到融资,所有的困难和风险还在后面,但我相信自己能和我的企业一起疯狂地飞速地成长,这就是为什么我从不怕那些千亿级的传统巨头,也不怕竞争者里的那些老家伙们。

这就是我想说的关于,纽约,香港,投行和创业。欢迎大家通过提问互相聊聊。

发表/查看评论